古建知识小科普:宋式建筑中的“六椽栿”
六椽栿,宋式建筑的大木作说法,意思指的是承载六架椽的梁栿,属古建筑中殿堂或大型厅堂建筑的梁架构件,同样的梁架在清式建筑中称“七架梁”。我在上一讲中提过:四椽栿等于五架梁,六椽栿就等于七架梁。
简单说:宋式的梁架叫法比清式少一个数,朝代不同,数梁架的方法不一样。
在宋代,数梁架用的是椽子的数量,而到了清朝,则用的是数檩条的法子。
北宋《营造法式》载“六椽栿,梁头与四至八铺作斗拱结合时,用材广为四等材,长度按照步架来算”,做法上也不同,又分为月梁造和直梁造两种。
月梁造,就是梁头两端弯曲的做法,在山西很少见,极个别的唐代、辽代建筑上有这个特色;而直梁造就普遍的多,宋早期古建多为如此。
在结构上,也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直接覆盖整个建筑,连接前檐柱和后檐柱,另一种则是仅一端搭在内柱上,剩下的部分由乳栿或剳牵连接,实例很多。
希望能帮到你,有古建筑问题可问我,喜欢就说说你的看法,一起聊
亦文亦物,行程数万,撰文百万,一分钟简单干脆,解读古建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