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表
友情链接
  • Happy corner
  • 2025-05-19 23:55:46
  • 在此種遊戲在不同地區幾種不同的名稱中,港澳所使用、源自生日歌曲《祝你生日快樂》的「Happy Corner」較無爭議。但是關於臺灣所使用的稱呼「阿魯巴」,起源則有點曲折。

    在早期,臺灣的年輕學子間就曾見過零星的類似遊戲出現,但當時此遊戲並沒有比較明確的命名,只有像是「撞柱仔」之類的俗稱,或是根據遊戲時使用的工具而有像是上樹、上柱、上飲水機或乃至於上某人之類的稱呼。

    臺北市的師大附中學生在玩這個遊戲時,均用臺語群呼:「予伊死(白話字:Hō͘ i sí)!」(讓他死),這個遊戲也常被稱為「予伊死(白話字:hō͘ i sí)」,簡稱「予死(白話字:ho͘ sí)」。但是「死(白話字:sí)」與「四(白話字:sì)」音近,在文字上「予死」則多寫為「予四」。因為該群學生中有一位剛得知阿拉伯語的「四」讀作「阿魯巴」(أَرْبَعَة,ʾarbaʿa),遂以阿魯巴呼之,頓時一呼百應,乃成該群學生後來遊戲時的代號。

    不過也有說法認為,阿魯巴的「阿」意即被阿者發出的叫聲,「魯(臺語:鑢,白話字:lù)」則是磨擦、磨蹭之意,「巴」則是臺語男性生殖器「玍葩(白話字:lān-pha)」的諧音。

    1987年以後此種用法其後逐漸傳開,流行於建中、成功等六省中,逐漸傳播全臺,乃成阿魯巴一词的主要意涵。臺灣人對這個詞非常熟悉,其知名度甚至超越實際存在的加勒比地区島嶼阿魯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