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城門
  • 2025-05-21 02:36:49
  • 唐五代宋金元

    編輯

    唐朝末年,烽煙四起,曾經輝煌的長安城毀於戰亂。唐昭宗天祐元年正月(904年),權臣朱全忠脅迫昭宗遷都洛陽。天祐元年三月,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京兆尹韓建對長安城進行了改建,謂之「新城」。韓建放棄了宮城及外郭城,僅僅保留了皇城。此外,出於防衛的考慮,原先的許多城門被封閉,僅保留下五座城門。即,南「安上門」、「含光門」,北「承天門」易名「玄武門」,東「景風門」,西「順義門」。其中含光門,封閉了原中西兩道門洞,僅留東門洞通行。

    唐以後,長安城歷經後梁大安府城,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之京兆府城,元之奉元路城。除元代封閉南城牆之「含光門」外,其建制均沿襲韓建新城。

    明清

    編輯

    明太祖洪武二年三月(1396年),徐達率軍攻佔關中,改奉元路為西安府,今「西安」之名即源於此。洪武三年四月(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以坐鎮西北,屏藩帝室。為加強西北重鎮西安府城的防衛和準備秦王就藩,朱元璋先後命長興侯耿炳文、都督濮英及宋國公馮勝擴建督修西安城。大規模築城工程,於洪武七年(1374年)始,至洪武十一年(1378年)完工。

    明代西安府城,以韓建新城為基礎,向東、北各延伸約三分之一,形制為橫長方形,周長13.78千米,基本奠定了今西安城的規模。洪武初,四門外建有瓮城,並分別在內城、瓮城上建有正樓、箭樓二重。此後明代歷朝多次修葺城垣。嘉靖五年(1526年),陝西巡撫王藎重修四門城樓。隆慶二年(1568),陝西巡撫張祉在城牆外壁和頂部包砌青磚,以改建為磚城。崇禎九年(1636年),陝西巡撫孫傳庭於四門瓮城外加築月城,月城上築閘樓,並改原過護城壕之固定橋為吊橋。至此「門三重樓三重」之形製成為定式。

    清代西安府城,因明舊制,歷朝亦多次修葺。

    清以後至今

    編輯

    目前西安城牆共18座門,其築門歷史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明代始建,沿襲至今的4座城門:永寧門、安遠門、長樂門、安定門。

    民國初年,為適應交通需要,新辟諸城門:中山門、玉祥門、解放門(原名中正門)。

    抗日戰爭時期,臨時開闢的諸防空便門,後經改建成為正式城門:勿幕門(原四府街防空便門)、建國門(原小差市防空便門)、朝陽門(原崇禮路防空便門)、尚武門(原西北三路防空便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和國成立後,新辟、修葺的諸城門:和平門、文昌門、朱雀門、尚德門、尚勤門、尚儉門、含光門。2004年12月26日,隨着解放門建成,西安城牆實現了全面貫通,18座城門的格局至此確定。

    18座城門分布,南7門、北6門、西2門、東3門(明代始建:明;民國始建:民;共和國始建:共):

    南城牆7門(東→西):建國門(民)、和平門(共)、文昌門(共)、永寧門(明)、朱雀門(共)、勿幕門(民)、含光門(共)。

    北城牆6門(東→西):尚勤門(共)、尚儉門(共)、解放門(民)、尚德門(共)、安遠門(明)、尚武門(民)。

    西城牆2門(南→北): 安定門(明)、玉祥門(民)。

    東城牆3門(南→北):長樂門(明)、中山門(民)、朝陽門(民)。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