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种民族的悲哀吗?忘记历史等同于背叛!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川军集结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正式打响。
中国民族也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时刻!
当时正值军阀割据,各自为战的时期。时任四川省统帅
刘湘
却第一个致电蒋介石,主动请缨参加抗战。
这么多年一直在打内战,脸上无光。当时四川的最高统帅刘湘义无反顾的把所有力量都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去。
“我们的民族要亡国灭种了!我们整个中国的人都要说日语了!川军要为民族、为国家尽忠!”
“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我们四川愿意出兵30万,出壮丁500万,我们四川全省所有粮食财力人力都可以尽献于国家!
”
几日后一份告成都市壮丁同胞书散播于四川成都的大街小巷。
这份告成都市壮丁同胞书中开头这样写着:“假如:我们看见一个老人家和一些可怜的妇女小孩,正在被一群强盗打抢的时候,我们强壮的男子,究竟站在旁边看吗?还是赶上前去‘打抱不平’呢?
我想只要我们有血性,有良心,一定是忍不住的!何况这些被打抢的人,就是我们的父老妻子呢?
人生必有死,就看生得有乐趣不?就看死得有价值不?我们上前去吧!我们上前去吧!”
在告书最后,一行小字写着:“请识字的同胞念与不识字的同胞一听。”
简单朴实的文字,却最能直击人心。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无论是位高权重的将军,还是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
此刻就只有一个信念:
“抗日救亡,保家卫国!
”四川老百姓们纷纷踊跃报名参军,面对日本鬼子,吃苦耐劳的中国老百姓从不缺少勇气和血性!
壮士出川
1937年9月5日是川军出征的日子。
这天成都少城公园内人潮涌动,尽管秋冬时节,寒意逼人。但是无数士兵和送行的老百姓都不惧严寒聚集于此。
誓师大会如期举行。
“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
台上的将军慷慨激昂,掷地有声的话语随着话筒回响在
成都少城公园每一个角落,激荡于每一个老百姓的心中。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
誓师大会上许多都是前来送亲人上战场的家人,
他们有的是父母送儿子,有的是妻子送丈夫。眼看自己的家人即将出征开拔前往生死未卜的战场。
面对生离死别,悲戚之情从队伍中不断扩散开来,
有些紧抱着自己的亲人不舍得撒手,有的甚至压抑不住自己的感情,失声痛哭。
就在此时
县长成云章在临时搭建的台上打开了一块叠得方方正正的白布。成云章一使劲将土白布直接抖开,众人看过去,竟然是一面长约5尺,宽约3尺的旗帜。
旗帜的正中央赫然写了斗大的一个「死」字。旁边还有一些小字。
下面的所有人看得目瞪口呆,哪有人在出征的时候送这么不吉利的东西的,这不是咒人吗?
原来这是曲山镇一位叫做王者成的老人寄来的,他委托成县长交给自己即将出征的儿子王建堂。让王建堂专心抗战,不用担心家里。
成云章县长一边讲着这面旗帜的来历,一边大声的将旗帜两侧的小字一字一句朗读出来:
“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父手谕”
当县长读完最后一个字,场下不管是前来送行的亲人,还是整装待发的战士们,所有人都被震撼得愣在原地,热泪满眶。
此时台下一名战士冲破人群,跑到台前,抱着旗帜跪倒在地,捂面哭泣。原来他就是王建堂。
他的父亲是怕儿子在战场上心有顾虑,字里行间全都是一个父亲的谆谆教诲!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儿子,
只是为了民族大义,他甘愿奉献自己的所有!这是一个中华儿女该有的血性,宁愿马革裹尸,死在战场,也绝对不当懦夫苟活于世
!
这面死字旗当即被展示在出征队伍面前时,先是鸦雀无声,突然
全军将士大喊:“杀!杀!杀!”,一腔男儿热血,振聋发聩,响彻九霄之外。
1937年9月,刘湘23军,邓锡侯的22军从四川东北两路出发,支援当时战事最为激烈的上海战场。三十五万川当即奔赴战场。
川军士兵们单衣薄衫,身着各色各样的军服,甚至有人连衣服都没有,只能裹着床单。脚上登着破草鞋,头戴斗笠日行千里,驰援战场。
曾经有记者采访过一名川军士兵:
“你们穿着草鞋,到冬天怎么办呀?”
川军士兵毫无思索的回答:
“我们压根没有想着能活到冬天,川军永不负国!”
川军当时在全国军界是装备最差的,川兵们手上拿的武器
基本上都是四川本土造的土火铳,是清朝的汉阳造,膛线都磨平了。步枪要用麻绳把枪柄捆起来才能用。子弹两三发,其中有的营队士兵甚至连枪都没有。
即使手无寸铁,却甘愿千里赴死!虽千万人吾往矣!
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却打出了中国人的气势!中国人的血性!日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就誓死不还乡!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川军最悲壮一战
1938年初,日军为了实现迅速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决定把
台儿庄设定为最重要的战略要地。
而摆在日军面前的最大阻碍就是位于台儿庄北面的滕县。距离台儿庄仅仅百里之遥的滕县是台儿庄在北边最后一道屏障。
一旦滕县失守,日军将贯穿中国的南北战场,我军将背腹受敌。
日军迅速集结了4万日军,以第十军团矶谷师团为先锋,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对滕县发起了大举进攻。
矶谷师团是当时日本最精锐的装甲兵团
,在此之前无往不利,击败了国民党好几个嫡系部队。
而川军在此之前已经和日军在晋东地区鏖战40多天,伤亡过半。
两万川军在师长
王铭章
的率领下,在滕县阻击装备精良的日军矶谷师团。
相比蒋介石派系都是全套美式装备的嫡系部队,川军的装备只能称得上简陋。很多人连枪都没有,只能旁边的战友牺牲了,捡起战友的枪。或者干脆上大刀进行白刃战!
然而川军接到的命令却是:
“滕县为津浦北段要点,关系全局,务应竭力死守,支撑时间,以待增援。必要时,即以全力死守滕城,流到最后一滴血。”
1938年3月14日天还没有亮,日军第10师团就派出装甲步兵7000余人,其中更是配备20余门大炮、20余辆坦克,在3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向滕县阵地发起全线进攻。
战斗从外城的激战开始,日军一共进行了6轮进攻,川军也不断调整战术与日军进行殊死搏斗,血战3天3夜。
战斗一直持续到17日,丧失耐性日军集结了大量炮军,炮击滕县县城两个小时,20多架日军飞机也跟着狂轰乱炸。最后把滕县南墙炸了个大缺口。
最终日军突破了滕县南城墙,王铭章只好命令守军撤退到内城,进行巷战。
师长王铭章则发出了最后的一则电报:
“目前,敌人野炮飞机,从晨至午不断猛轰,城墙缺口数处,决以死拼以报国,以报知遇。敬呈。王铭章。”
电报发完之后,王铭章下令砸掉电台。他昭告所有的守城战士:
“城存与存,城亡与亡。”
自己则率部来到县城中心战斗最激烈的地方指挥战斗。
他亲自指挥自己的警卫连在十字路口阻击日军,面对源源不断涌上来的日军,警卫连保护着王铭章被迫撤退到西关车站,准备组织残部继续抵抗日军的进攻。
在路中,王铭章被日军机枪扫中,身上多处中弹的师长身体已经不能动了,他喝退还在保护自己,不愿意离开他身边的副将和警卫连:
“你们快同敌人拼命,不用管我。我死在这里很痛快!”
说完一把推走扶着自己的副将。
作为这个队伍的最高将领,他宁肯慷慨赴死,也绝对不能活着被日军抓到。这是一个作为将军的耻辱!战死沙场是作为一名军人的无限荣耀!
王铭章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大喊:
“抗日救国!杀!杀!杀!”
战士们最后回头看了一眼自己的师长,知道这是师长下达的最后的命令。于是转身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了战场当中。
师长倚靠在已经被轰炸成残垣断壁的墙边上,
面朝西南,远眺远方,最后举枪饮弹殉国。
那里是他的故乡四川的方向,也是他再也回不去的家乡。
其余幸存的川军战士纷纷拼死搏杀,战至弹尽粮绝之时,直接引爆手雷与敌军同归于尽。
3000多位守城将士几乎全部阵亡,无一被俘。一腔男儿热血尽洒齐鲁大地!
结语
出川的6名中将里,有4名壮烈殉国。
第一次出川的400名团级军官,基本全部牺牲。
抗战士兵里每五人就有一人来自四川,350万名将士出川,
64万多人未归,最后回到故乡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
。
伤时己拭血,死后旗裹身。日寇不灭誓不还,壮士出川已十年。战淞沪保太原,援涠洲卫武汉。驰骋疆场血战,何惧心冷月寒。血染残阳关山,远埋骨他乡魂未还!
家家户户皆白绫,十室九户无儿郎。
一直到2020年,四川仍然是
全国唯一一个男性少于女性的省份。
我们究竟为什么现在能够过着和平幸福的生活?我们的先辈们为了今天究竟付出了什么?
他们用最烂的装备打着最硬的仗。他们捍卫着属于川军的尊严。
致敬川军!致敬每一个不屈的华夏英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