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讲究多:皇帝去世叫驾崩,和尚叫圆寂,那仇人去世叫什么?
  • 2025-11-18 09:23:32
  • 图片:皇帝死亡剧照

    2、繁杂的称呼

    在中国古代,死亡的称呼有很多种,大体分为:身份等级、年龄阶段、死亡原因和职业角色四大类。首先来看不同身份等级下的不同叫法。

    从周朝礼制逐渐完善,并且在中原普及开后,一般情况下天子去世称之为“崩”,后来慢慢演变成我们经常听到的“驾崩”;比天子低一级的诸侯们去世,称之为“薨”,到了明清时期的王爷们也是这种称呼。

    士大夫也就是门阀豪族们去世称之为“卒”,有功名在身的一般官员去世后称为“逝”,民间士人去世称“不禄”,最底层的穷苦劳动人民去世才叫做“死”。

    这种起源于周礼的一套封建等级称呼,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才结束使用,虽然期间也有所改变,比如皇帝死后叫做“登遐”、“晏驾”等,但总的来说变化不大,世人也较为认可。

    图片:天子去世剧照

    其次我们看按照年龄段分如何称呼,未能成年加冠死亡叫做“殇”,很年幼的时候死亡叫做“夭”,在民间变化就比较多了,比如年轻女性死亡称为“香消玉损”,老年人死亡不一样的称呼最多,这个根据地区不同,风俗不同等等不一,比如“长逝”、“百年”、“作古”、“登仙”、“寿终正寝”等等。

    再来看一下按照死亡原因如何称呼,如果遭遇灾祸死亡称“蒙难”,为某人某事舍命死亡称“殉”,突然死亡不知原因称“暴毙”、“猝死”,如果死在外地他乡称“客死”。

    最后就是某些职业的特殊称呼,比如和尚死亡称为“圆寂”、“坐化”,在佛教内部得道高僧死亡也会称之为“涅槃”等,道家的道士们死亡称“得道”、“羽化”、“登仙”或者“升仙”等等。

    由此可见,就死亡这件事来说,在古人眼中并不简单,甚至讲究极多,这也是灿烂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图片:和尚死亡称为“圆寂”剧照

    二、仇人去世该怎么说

    1、中国民间的说法

    有上面这些对死亡的称呼,我们其实可以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讲究较多的大都是社会的中上级阶层,他们划分得更细致,要求也更严格,反观民间就要自由的多。

    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不僭越礼制越级使用基本没人管,那么如果是自己的仇家死了该怎么说呢?其实不管什么时代,对于自己的仇家想必都不会客气,也没必要那么讲究,甚至还要嘲讽诅咒一番,咱们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各地的风俗不一样,给出的称呼自然也不一样。

    总结一下,在中国民间当仇家死后一般常用的有“活该”、“下地狱”、“死得好”等等这些口头语,也有“上西天”、“见阎王”等这些源自于神话传说的称呼,这种称呼最早是特指坏人群体,后来慢慢演变成了一种广泛使用的贬义词。

    在方言中说法就更多了,比如“翘辫子”、“死翘翘”、“挂掉”、“扑街”等等,都有很大的地方文化差异性,这里就不再多说了,总之,中国民间对待仇家的死亡说法并不统一,也较为自由。

    图片:仇人死去剧照

    2、近现代通用说法

    进入近现代后,尤其是国际关系中,如果仇视的双方中有一方去世,应该如何说呢?最早的版本可以追溯到1971年,当年9月11日前苏联的领导人赫鲁晓夫病逝,这在当时绝对算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世界各国媒体竞相报道,其中我国的权威媒体给出的标题是“赫鲁晓夫死了”短短6个字,后来常凯申去世,我国依然是沿用的这种标题。

    美国在表达上就不一样,1959年杜勒斯去世后,美国国内的大多数媒体给出的标题都是“杜勒斯病死”,这种说法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末,比如“狄金病死”、“陈诚病死”等等。

    在19世纪到20世纪这段时间内,世界各国对于某人死亡的表述还是很直接的,尤其是对于和自己关系不是太友好的人物,更是谈不上什么客气和避讳。

    图片来源于网络:艾伦·杜勒斯

    不过在进入21世纪后,由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速度加快,世界各国一般也较为注意自己的形象,因此在国际事务上一般都采用“逝世”,来形容较为正面的人物,而反面人物,如拉登之流,都会根据他生前犯下的罪恶,加上一定的贬义词语去表达,这也是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一种约定俗成。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收藏

    举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