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五方旗:皁纛之外,比较常见的军旗,还有先天五方旗。五方旗其实就是古代的八卦旗(阴阳两鱼图是明朝后从西方传入中国),五方旗与中国的五行有关,旗分为五面,即青、赤、黄、白、皁色五旗,五行含义太多下面我列了个表,用来显示古代的五军制或代表行军中的五个方位,其实各种军旗可能都与五行八卦的方位有关,有时候,人们也把五方旗的五个颜色按色块排列,绘制在一面旗帜上,宋代绘画里,多次出现了五方旗,如《中兴瑞应图》、《胡笳十八拍图册》、《冬日戏婴图》等。到了明朝,五方旗和纛合二为一,明代设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直接使用青、赤、黄、白、皁五色五杆纛代表,成画与万历初年的《入跸图》中描写的明朝天子卤簿里,就用这五杆纛,《明会典》里也提到了纛在仪仗中的使用,明朝在两京和驻有卫所、都司和驻军行营的府州县城中,为禡祭所需,都设有旗纛庙,高启的诗《观军装十咏》的第三篇名字就是《纛》“发乱野牛惊,神专大将营。师行当祃祭,坛卜戮番生。”可见纛与禡祭的密切关系。到了清朝由于实行八旗制,原来的旗纛文化已经式微,不再或很少祃祭(乾隆年也祭祀过旗纛,清代的纛,其实就是幡的变形),各地旗纛庙更是大多废置。不过清代仍然保留了五方旗,即在旗面上以等距横条排列五色,成了一二品官的官旗(戏曲舞台上,还有一种几种颜色套在一起的方旗,叫做八卦旗,其实也是五方旗的变形,武将的靠旗,大概也是与五方令旗有关)。到了民国初年,共和初建,各省又推举这种五种颜色的旗帜为国旗,并赋予五族共和的新含义,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五色旗,直到今天原始的先天五方旗仍是道家做法时招揽天兵神将的道具。
望表:上面说了“蒐礼”,望表就是蒐礼的道具。望表二字就是方天画戟的本名,讲究的望表也要髹金,连上一根木杆,杆首插上长毛动物的皮毛,称之为表狢。表狢一般是插豹尾,称为厖(音mang,二声,望表连接的时候,多数时候不是连在画戟的戟头下面,而是挂在画戟的第二个小枝上),很多古代的搜山图或庙里的壁画都有望表,望表与纛的作用有相似之处,都等于是把战利品挂在长兵器上,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挂的是猎物皮毛,一个挂的是俘虏毛发,望表和古代田猎关系密切,可能源自上古部落男子集中田猎,将战利品挂在长矛上的传统。
幡:幡明朝又称为“高招”或“招摇”旗,今天仍然可以在农村描绘上看到舞幡艺人招摇过市的表演,幡是古人常见的旗帜,长条矩形,正挂在木杆的纛旓之下,上面可以写字描图,按《入跸图》显示,幡一般紧跟纛,可能是与纛搭配出现,可见幡在旗帜中位置很高,清代祭旗纛时,直接就是以幡代替旗纛,现在京剧里的“大纛旗”其实也是幡的变形,也是像关公周瑜这样的大帅才有的。另有一种用在古人葬礼上白幡,出殡时举在队伍前列,白幡有个固定名称,称之为“大工布”。
牙旗:牙旗顾名思义,就是指旗有牙--旗后面有旒,方便旗帜迎风招展,牙旗是现代影视里最常见的古代军旗,各朝都略有变化,有矩形,有半圆形、有不规则形,宋元以后,又出现了三角形等,牙旗的图案丰富,主要由龙虎豹麒麟白泽等瑞兽、日月星辰二十八宿、六甲神、道家符篆、六十四爻文等等,主要目的,一是显示军容壮丽,二是求个吉利,三是与先天五方旗相通,即以五行八卦等区别行军方位。普通的牙旗旗头不会过于华丽,戚继光在《纪效新书》的军旗直接以木葫芦涂漆代替华丽的纛旓。
旌旗:又称旌旂,《周礼·春官·司常》:“凡军事,建旌旗。”旌旗是牙旗的变形,纛旓上不设金吾,而是插上羽毛,图案变化如同牙旗。
其它举例:如令旗,明代的令旗多呈湖蓝色,上书一个令字,三角形,由旗牌官秉持。军门旗:明代卫所及驻军官署,门左立一面黄旗,上书“军门”二字,门右立一面黄旗,上书“饬兵”二字。此外还有节、幢等,都是礼仪仪仗,与军事关系不大,不一一列出了。
附明代祃祭简介:
尽管朱明出身土鳖,礼法不如唐宋高级,但由于元朝的胡人形象,明朝建立后,几乎完全废弃更新了元朝的全部制度,不但从行政制度上,乃至坤舆区划、道路建设、城壕工程、服饰习惯、律法礼仪、邮驿通讯,差不多可以说是废墟重建,工程超级大,《明集礼》、《明会典》、《明史》都有明代祭祀的流程介绍,我们现在能大概看出端倪的比较系统的祃祭,基本上就只有明朝的祃祭。
朱元璋称帝后,于洪武元年追唐宋军制(尽可能的),以诏书定军礼,祃祭分为师行而祭和庙祭两种。其中师行而祭是征伐前祭祀,又细分为皇帝亲征和大将出征两种,亲征需要皇帝本人亲自祭祀旗纛,大将出征则只需遣官祭祀即可。庙祀时间是春秋两祀,春祭用惊蛰日,秋祭用霜降日。洪武九年,在京师(应天)山川坛(先农坛)东厢单独建立旗纛庙(六楹,庙左设燎炉),从此后明朝祃祭开始正是分祭(之前是与山川祭祀合祭),属国家吉礼中的中祀。除京都旗纛庙外,在各王国、全国各府州县的都司、卫所行营侧建旗纛庙。《明会典》“凡各处守御官,俱于公廨后筑台,立旗纛庙,设军牙六旗纛神位。若出师,则取旗纛以祭;班师则仍置于庙。”(如现在的开封仍有旗纛街,当地解释说是八旗驻防得名,此说有误,旗纛街得名是因原明朝亲军祥符卫的旗纛庙所在)。各地祭祀过程全国比同京师,分为斋戒、省牲、迎神、三献礼、饮福、彻豆、送神、望燎等步骤,旗纛庙祭祀神祗为“旗头大将、六纛大将、五方旗神、主宰战船正神、金鼓角铳炮之神、弓弩飞枪飞石之神、阵前阵后神祗五昌神众”,一般以上各位大仙合坛一块祭祀。燕逆篡位后又增加一位大仙“火雷神”。各地驻军祭祀旗纛时,由驻军品级最高的长官服戎服(明代戎服一般指头戴大帽,身穿通袖膝襕纹大红贴里,腰扎窄鞓,皁皮官靴)行初献,后面的亚献、终献按品秩排队进行。
《大明会典》中祃祭祝文的范文:
1、惟某年月日,皇帝遣具官某,致祭于旗头大将、六纛大将、五方旗神、主宰战船正神、金鼓角铳炮之神、弓弩飞枪飞石之神、阵前阵后神祗五昌等众。唯神钦天命而无私,助扬威武,有功国家,兹当仲秋,谨遵常典,特以牲醴,遣官致祭,神其鉴之。尚享。
2、惟某年月日,皇帝遣具官某,致祭于天威神机火雷无敌大将军之神。唯神威勇猛厉,刚劲精强。訇雷掣雷,欻火奔风。护国庇民,厥功显著。肃靖凶暴,宁谧封疆。遏有征讨,唯神是赖。驱锋遣镝,端直奇妙。万发万中,叠贯连穿。破敌致胜,如拉枯朽。无坚不摧,无悍不灭。神其蓄锐毓灵,用之则应。特以牲品致祭。神其享之。
大将出征的自撰祝文实例:
成化元年,两广土人叛乱,朝廷提左佥都御史韩雍,协理军务分道进剿,韩雍写《祭旗纛之神》文一篇:惟兹两广叛蛮,久违王化,戕害民命,罪恶贯盈,圣天子甫即大位,奉天勤民,悯兹广人久坠涂炭,特命雍等统率大兵,来兹伐叛,用救民生。初指桂林,贼侵我疆,五发偏师,所向克捷,是皆神威,助我先声。今寒霜既降,肃杀维时,蕃汉夷兵,川汇云集。雍等整饬兵戎,申严号令,将图分道并进,往问叛蛮之罪。惟神主司戎兵,三军瞻仰,伏望威灵,阴相默佑,指麾将士,旌旗所向,战胜攻取。指日削平群凶,慰安黎庶,使地方永永无虞,用副朝廷伐罪吊民之意,实荷灵神无疆之休,谨用祭告。尚飨。
(孝宗的生母纪太后和西厂厂督汪直就是因此战“俘入掖庭”)
另外存疑一个:关于蚩尤的所谓军神地位。从网上看,很多人把蚩尤说成主兵的军神,我以为值得商榷,由于先秦祃祭的古俗已经不可细考,汉朝自己的各种说法又矛盾很多,历史上后世又难免以讹传讹,最后传到本末倒置也不奇怪,我个人从一个侧面看蚩尤做军神与理不很通,上文提到黄帝斩蚩尤后以其头发做军旗,其实就是拿蚩尤的脑袋绑在木杆上,建成军旗皁纛,而旗纛是历代祃祭的必备之物,历代用军神的脑袋祭祀,神祗又是黄帝,蚩尤作为的军神体面在哪里体现?汉朝的蚩尤刻像网上可以找得到,完全就是一副牛魔王的凶恶模样,与石刻黄帝的文明人形象有巨大反差,很难把这个古人刻意丑化的形象与祃祭的庄严对照。祃祭古俗过程虽然缺失,汉以后历代祃祭的形式也有不断变化,但祃祭前后献俘和杀戮番生的文字一直不少见,与黄帝杀蚩尤然后分肉给大家吃的行为似乎又是继承关系。因此我个人觉得可能是祃祭中皂纛的蚩尤因素干扰,造成了蚩尤是军神的误解,真正的军神其实是旗纛庙里的黄帝。
这是以前做的五行简单对照,可以对着五方旗或是各种神兽、爻文的牙旗演变看:
甲骨文早期汉字--“我”,礼仪兵器:
曾侯乙墓出土的三果大戟?我?(即后世的金吾,果通假为戈)三刃,上端的后面有孔,可以挂纛旓:
“我”(金吾)在先秦的一些演化,逐渐简化造型:
唐代行酒令时用的银质酒纛,右面那一杆,等于是纛的微缩模型,注意纛旓上面的金吾,左右对称的三刃造型:
北宋大驾卤簿图书中的金吾纛旓:
现代复刻的成吉思汗的九游白纛(查干苏鲁锭),蒙古人纛顶没有用金吾,而是用了马叉,这个被韩国人学去了:
宋中兴瑞应图中大帐旁的先天五方旗,每色各两面,绑在一起了:
金兵的五方八卦旗,合五色为一面旗:
宋胡笳十八拍图册中的五方旗:
宋冬日戏婴图中的五方八卦旗变形:
明平番得胜图中的五方旗,皂纛旌旗:
明入跸图中的五色纛,下一图里皁纛的后面,就是幡(招摇):
摘芳主人画的明代旗手--红纛。旗手卫亲军装束:头戴朱漆勇字帽儿盔(从原画和出土实物看,明代帽儿盔有毡制也有铁制,这顶样子应该是铁盔了),内着绿色通肩膝襕纹贴里,白色义领,外罩湖蓝色长身对襟漆钉罩甲,红绺边,脚穿皂皮官靴,腰扎鸾带,左下身裹战裙一副。髹金木枪头呈三刃金吾状,纛体用牦牛尾染色,外罩宝盖珠络,固定在朱漆木杆或竹竿上。
入跸图中的旌旗,旌旗就是旗头插羽毛的旗帜,这杆用的是青纛,青方位是左,由于此旗在皇帝的卤簿里,可能属亲军中的左军都督府:
出警图中宫中着甲太监秉持的望表,注意:豹尾(厖)直接插在画戟戟头下,既然设有望表,说明万历皇帝谒陵过程中举行了山川祭祀礼和进行了田猎(观兵礼),出警图和入跸图就应当是刻意记录此次观兵的时事画:
某幅搜山图中的神将秉持的望表,豹尾(厖)挂在画戟下层小枝上:
陕西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明应王殿明代水陆壁画上的望表,豹尾(厖)挂在画戟下层小枝上:
中兴瑞应图中的红纛赭黄牙旗,应该是赵九用的旗了:
戚继光纪效新书涂漆木葫芦旗头的简装旗纛,牙旗图案是二十八宿或六丁六甲神,也与方位有关:
北京先农坛的神仓,位于太岁殿东,原为明代旗纛庙,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废京师旗纛庙,改建为神仓。位置仿南京旗纛庙建设:
开封著名文化街--旗纛街的解释牌:
古代旗帜的现在遗存——戏曲中的八卦旗,不甚讲究:
京剧里关公大纛旗(幡)和八卦旗搭伴:
道士做法请天兵的先天五方旗,虽然做工粗糙点,毕竟是专业人士,形制是对的:
韩国古装仪仗队的旌旗,注意后排几个旗头,羽毛被剪平顺了:
招摇过市的舞幡艺人:
一些外国的纛: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